作者:林孟儀  攝影:陳應欽  2006.9 /我的學校不見了 上學好難
http://www.gvm.com.tw/theme/inpage_cover.asp?ser=12314

裁掉一所學校,可能要多蓋一間監獄,教育用錢來算是很糟糕的,心智的啟發怎能用錢來算?

.官方廢校理論-政府省經費,學童長智慧?
    
目前,各級教育單位所持的主要裁併校理由不外兩個。一是節省教育經費支出,二是把學生移到學生數較多的學校,增加同儕互動、提高學習效果。
 
    
但是,這兩個理由是否都經得起驗證?

廢一所賺千萬,孩子受教權被賣斷
    
首先,節省教育經費方面,預估每併掉一所學校,可以節省600萬~1000萬預算。台南縣今年原欲裁併24所學校,預計省下一年1億元教育經費。

    
「把學校併掉成為分校,可以省掉一個校長一年約150萬薪水、少一個主任、也少好幾個老師,一年省幾百萬跑不掉」;「若是廢掉的話會省更多,除了所有人事薪水外,還有行政費、水電瓦斯、修繕費用等,至少省1000萬,」很多國小校長一筆一筆精算廢併校可以省下的錢。

    
但是也有很多教育專家質疑,教育的錢可以這樣省嗎?

    
最近幾年來只要有空就到偏遠地區關心學童教育問題的知名腦神經研究學者洪蘭就說:「裁掉一所學校,可能要多蓋一間監獄,教育用錢來算是很糟糕的,心智的啟發怎能用錢來算?」

    
洪蘭指出,裁併校第一個可能產生的問題就是中輟生增加。而美國人已經做過研究,一個孩子如果變成中輟生,將來作姦犯科,關進監獄,他一輩子的生產力、他對家人所造成的有形無形傷害、他對被傷害人所產生的生產力損失,至少130萬~250萬美金的成本。

台灣國教預算,步入最黑暗的年代
    
回顧歷史,台灣的教育政策是否還比不上過去貧窮的年代?

    
19401950年代,台灣國民所得只有100200美元,都還有「一村一學校」政策。

    
今年63歲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回憶,1950年就讀高雄縣永安國小時,永安鄉還有四個漁村,每個村子裡都有分校,供低年級學童就讀,中高年級才到永安村的本校就讀。

    
現在,當台灣國民所得已經超過15000美元時,卻為了節省教育經費而裁併偏遠小學?

    
大陸有句話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但台灣對教育的投資已經比不上大陸了?

    
近幾年來,地方財政日益惡化,如台北縣負債800多億元,台南縣政府負債384億元,各縣市也都逼近對中央舉債上限。

    
對比十年前,台灣目前的國教現場,的確是十分寒酸。地方勒緊褲帶,占縣市總預算平均約在四到五成的國教預算,成了最醒目的標靶。

    
但其實這些預算中,八成以上是老師薪資與退休撫恤費,真正用在學生身上的錢愈來愈少。

    
731從台北縣建安國小校長任內退休的陳木城校長回顧十年前,政府相對有錢很多,在1993
年到1998年時,全國各所小學都分到100萬到300萬不等費用,用以興建圖書館、廁所、電腦教室、美術教室等。

    
甚至,陳木城之前在直潭國小擔任總務主任時,當年縣政府收增加了1000億,多花了20幾億給教育局,後來教育局就用這些錢收購了24所校地,「現在政府哪有錢買校?說難聽點,賣地都來不及了,」陳木城調侃地說。

10
年來,桃園全縣小學雜項預算縮水96
    
這幾年政府愈來愈窮,各學校的修繕費與行政費都是一砍再砍,打了九折後、又再打九折。以建安為例,以前學校還會訂雜誌讓老師們瞭解時事,現在都沒錢了,只能訂兩份報紙。

    
而在桃園縣復興鄉山地地區任教已經15年的現任三民國小校長胡淑貞,也感受到教育單位愈來愈窮,「十年前全縣小學一年雜項預算20億,現在只剩8000萬。」為了節省支出,復興鄉多數校長都身兼兩所學校校長,上午跑一所,下午到另一所。

    
暑假期間,走進有100多個學生的三民國小校園,幾個學生正在操場上打籃球。迎賓的圍牆斑駁不堪,牆上塗鴉都快要褪色光了,地板坑坑洞洞,校舍看起來老舊。在數位化的時代,學校還曾窮到一年都沒有錢接上網路,「只要給我300萬,馬上讓學校煥然一新,」胡淑貞說,現在學校連整修斑白牆面的預算都還不夠。     「學校那麼小,要政府不計成本一直投資下去,那也是騙人的話!現實,我們要考慮,」杜正勝表示。

    
台北市家長教育成長協會理事長林文虎認為,政府對教育支出愈來愈摳,甚至把腦筋動到裁併小校,還不如少辦一場無謂的放煙火、糖果節等大型活動。

教育部長認為:同學太少,學習效果會較差
    
支持裁併校的第二個政策理由是,為了讓學生增加同儕刺激。但這個說法有立論根基嗎?

    
多數教育專家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大多愣了一下,勉強回應說,「這不是想當然爾的嗎?」學生太少,當然就缺少同儕刺激、不能組成學習團隊競賽,不能學習合作等,「連打躲避球都不行!」

    
台北縣教育局副局長洪啟昌指出,像群育、體育方面,學生尤其需要認同學習的楷模。

    
教育部長杜正勝也以一副用膝蓋想也知道的口氣表示:「同儕之間的刺激少,學習效果差,就是理論。」

    
但具體理論是什麼,杜正勝部長其實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反問:「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把小孩子放在家裡,不必上學校,自己教就好。一對父母教一個小孩,等於是一個學生兩個老師,這樣不是很好?」

    
問遍國內各教育專家,目前到底有什麼理論支持大校才有學習刺激?找來找去只找到一本2004年教育部委託台中師範大學副教授侯世昌進行的「國民小學小型學校發展及最適學校規模之研究」報告。

    
由於監察院當初為文建議教育部,為節省51億元的人事費,百人以下小校宜裁併。因此教育部委託侯世昌,針對當時535所百人小校的校長、老師與家長發出問卷,詢問當地交通狀況與對裁併校的意向。

海外迷你小學經驗:方案教學、混齡上課
    
在七成四的受訪對象表達了不同意裁併校的意見,這份研究仍做出「國民小學的最適經營規模為學生數100人以上」「小型學校的評估與整合確有需要」「整合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不斷地柔性溝通與縣市長的決心」等結論。

    
這份研究將當初作調查的前提當結論,並未以學生為主體,針對小校是否真不利學習刺激進行研究;而且似乎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宛如教育當局裁併校的教戰守則。

    
從頭到尾讀完這份唯一的報告,陽明大學神經科研究所教授洪蘭直喊:「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廢校政策完全是一群坐在冷氣房中想出來的政策,沒有!完全沒有理論基礎!」她還逆向指出小校許多優點。例如人數少的地方,凝聚力很強,校長叫的出每個孩子的名字,師生關係密切。只要適當的教育設計,一樣可以培養團隊合作、提升學習效果。

    
而很多教師們走訪國外時,也常參觀海外迷你小學,「可以混齡上課」「可以方案教學,不同年級一起上,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很多人提出外國小校的教學方式,來反駁國內的廢校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zzo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